影帝的诞生(美娱) 下(188)
单人中景镜头对准了威廉的后背,他的脊背仍然挺直,跪在窗前正中间,加上横向的窗台,从后面看过去,倒像是一幅十字架。
一只握枪的手出现在了画面里,枪口慢慢对准了威廉的后脑勺,镜头在这时开始移动,画面焦点从枪口转移到了威廉的正脸,拉近特写,这是一张表情定格了的面孔,茫然、无神,双眼凝视着窗外,目光渐渐涣散。
通过威廉的视点,能够看见窗户外面的景色,延伸到更远处,是卡斯特罗大街。
威廉的双眼已经没有了焦距,他仍然张着眼睛,看着深爱的卡斯特罗大街,看着深爱的旧金山。
虚化的背景里,莱昂纳多走近,最后一道枪声响起,威廉向前倒下了,画面中徒留下枪口处冒出的白烟。
……
当今电影的镜头语言多种多样,全景镜头、中景镜头、近镜头、特写镜头,单人镜头、双人镜头、群像镜头,过肩镜头、正反打镜头……长镜头当然也是视听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。
长镜头顾名思义,最大的特征就是长,这个长不是指拍摄物体或者焦距的长度,而是无剪辑镜头的持续时间。广义上来说,超过十秒钟的镜头就是长镜头。
电影诞生之初的二三十年里,因为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等原因,很多电影都是一个长镜头到底,例如世界上最早的电影《火车进站》,就是一个五十秒左右未经剪切的长镜头。
“一镜到底”的拍摄手法意味着更多的限制,但限制往往更能催生出伟大的作品,长镜头在还原真实环境与现场气氛上有着天然优势,通过时间的线性和连续性,将演员的表演与电影剧情发展甚至环境背景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,使观众能够与角色的情绪共情,彻底身临其境。希区柯克的《夺魂锁》就是将长镜头运用到了极致的作品,奥逊·威尔斯在《历劫佳人》里更是用一个长镜头调动了一座城市。
后来随着电影技术和美学观念的发展,有了蒙太奇剪辑拼接等技巧,因为剪辑更能强化叙事能力、彰显电影的故事性,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,长镜头开始让位于剪辑,剪辑成为了电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。
但是剪辑常常无法体现导演的水平,只能体现剪辑师的水平——绝大多数好莱坞导演都没有最终剪辑权——加上剪辑技术发展成熟后,电影叙事技巧又遇到新的瓶颈,于是人们又开始“怀旧”,重新青睐起了长镜头。
而且拍摄长镜头对导演们来说,还有一个好处,有时候导演精心拍摄了一个镜头,剪辑师觉得不好,就会剪切的乱七八糟,但是长镜头采用的是“一镜到底”的拍摄手法,剪辑师很难人为制造剪辑点,镜头往往能得到完整保留。
当然,这时导演们青睐的,已经不是老电影里那种用固定机位拍摄的,简单、枯燥的冗长镜头,而是有着复杂的机位运动——感谢活动轮摄影车的发明,它使摄影机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灵活运动,长镜头能够表达更多的动态信息——简而言之,更便于炫技。
不过因为这样的长镜头太考验导演的功力,每一个入画的元素都要提前设计,还要保证几百甚至上千人的现场调度不出问题,摄影和演员也要能跟得上,难度极高,因此现在的电影里,超过一分钟的长镜头都很少见。
举个例子,《诺丁山》里有个98秒的长镜头,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展现的清清楚楚,《罗拉快跑》里三段奔跑的长镜头也非常经典。
斯皮尔伯格是公认的电影大师,也拍过不少长镜头,但很少人谈论他的长镜头,也没人称他为“长镜头大师”,一个是因为斯皮尔伯格不喜欢炫技,他会特意控制镜头的时长,通常维持在一两分钟左右,最长不超过三分钟,另一个是因为他的长镜头常常构思巧妙,不用固定机位,让镜头保持移动,焦点从一个角色给到另一个角色,镜头背景也保持自然变化,常常让人感察觉不了那是一个长镜头。
斯皮尔伯格的作品里最有长镜头存在感的,大概是《辛德勒的名单》,在这部电影里,他抛弃了以往的拍摄习惯,用了很多固定长镜头和运动长镜头来展现影片的纪实色彩,当然,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。
同为严肃题材作品,斯皮尔伯格为《米尔克》设计了两个长镜头,一个是“米尔克之死”,用运动长镜头记录下莱昂纳多进入市政厅、骗过安保、枪杀市长、枪杀米尔克的全过程,以米尔克的倒下告终。
另一个固定长镜头,给托比·马奎尔和詹姆斯·弗兰科,他们手捧蜡烛,从市政厅汇聚到卡斯特罗大街的游行队伍中,成千上万的人一起为死去之人祈祷,星星点点烛光照亮了半座城市,斯皮尔伯格称之为“希望”。
而“米尔克之死”显然是两个长镜头中最重要的那个,不仅仅体现在时长上——最终呈现在大银幕上时,可能会超过五分钟,是斯皮尔伯格拍过最长的长镜头了——还表现在拍摄难度上,涉及到近十个场景,和上百人的现场调度,一般的导演根本不敢尝试这样的长镜头。
事实上,为了拍好这个长镜头,整个剧组预先排演加拍摄大概重复了四五十遍,因为要尽可能避免胶片浪费,剧组采用了舞台剧排练一样的方式,在地上贴满标示走位的胶带,演员们将同一幕排练一次又一次,简单讨论一下,开始正式拍摄,然后继续排练、讨论、拍摄,所有人都累坏了,很多演员甚至都形成了表演条件反射。
而这种迫使演员无暇多想就呈现的表演,恰好正是斯皮尔伯格想要的效果。
感谢上帝,最终的成果,让史蒂文·完美主义者·斯皮尔伯格都无话可说。
“很好,卡!”斯皮尔伯格手里拿着对讲机,目光终于恋恋不舍的从监视器上转过来,在周围人安静又兴奋的等待中,朝对讲机喊话:“Will done!”
从旧金山市政厅的一楼大厅到二楼,凡是从耳机里接收到这句话的工作人员都沸腾起来,还伴随着小规模的欢呼:“威尔的戏份杀青了!”
“太完美了,太棒了!”
庆贺声传到摄影机这边,为了这一个长镜头辛苦拍摄了数天的人们更是纷纷鼓掌拥抱起来。
“里奥,把枪给我。”
道具组工作人员的招呼惊醒了莱昂纳多,他刚刚有点沉浸在角色情绪中回不过神来,将手里的道具枪递给小心翼翼的工作人员,看对方拿回去存放,莱昂纳多一时之间竟然有点“就这样?威尔杀青了?不用再来一遍?”的不真实感。
莱昂纳多不是第一次和斯皮尔伯格合作,但对方这次表现出来的强迫症和完美主义倾向,却是《猫鼠游戏》里的十倍,斯皮尔伯格喜欢将每一幕都拍很多遍,如果他觉得不对,就会一直拍到对为止,可能会拍上四五十遍,甚至七八十遍。
可能说出来显得有些受虐倾向,但这其实也挺令人安心的,起码每次拍摄的时候不会很紧张,也没有一次就要拍成功的压力——几百人参与的镜头,带给演员的拍摄压力是很大的,有上百个人在等你演好,一次不对所有人都要重来——每个镜头都要拍很多遍的话,就没有这种压力了,因为不会觉得每次重拍是哪个人的责任。
最重要的是莱昂纳不用死板的要求自己必须做一或两种选择,他完全可以放开自己,去尝试不同的拍法,去探索自己想要的表演,他现在甚至都有点喜欢上这种拍摄方式了——瞧,被职业逼出来的强迫症倾向。
欣慰的是,在《米尔克》剧组里,有这种完美主义综合症的并不止自己一个。
莱昂纳多喊自己的“病友”:“起来了威尔,你已经杀青了。”
莱昂纳多以为威廉会像之前的拍摄那样,很快从地上爬起来,和他一起讨论刚刚的镜头。但是没有,威廉倒在地上,一动不动,无声无息。
“威尔?”有那么一两秒的时间,莱昂纳多感觉自己的心跳都停止了,他想喊人、想大叫,但好像有什么东西堵在他的喉咙让他无法发声。
更快的是他的动作,莱昂纳多猛地向前几步,跪倒在地上,先摸还在往外渗血的衣服,又摸威廉的脖子,他无比恐慌道具组错将真的子弹当成了空包弹,那些红色不是血包而是真的血。
就在莱昂纳多的手指刚刚触碰到温热肌肤的时候,威廉突然睁开眼,一把抓住莱昂纳多的手,让他无法移动,然后,有什么冰冰凉的东西在他额头及脸上一擦而过。
做完这些,威廉从地上跳起来,指着莱昂纳多哈哈大笑:“吓到了吧哈哈哈哈!”
莱昂纳多的表情渐渐凝固,他用手指划过脸颊,指尖一片血红色。
毫无疑问,这是威廉刚刚假借装死的时候抹到他脸上的。
看着眼前恶作剧成功开怀大笑的威廉,想想自己刚刚吓到自己停摆的心跳,莱昂纳多的表情渐渐变态。
威廉的笑声越来越低、越来越小,他嗅到了不妙的气息,千钧一发之际,他拔腿狂奔!
果然,莱昂纳多出手迅速,而且差一点点就抓到了他的衣角!
背后急促的脚步声,逼得威廉开始在旧金山市政厅的走廊里疯狂逃窜!
市政厅一楼大厅,斯皮尔伯格站在监视器前,正闲适和编剧等人聊天,偶然一侧头,看到威廉正朝他跑过来,他愉快的招呼对方:“威尔,快来,我们正说要给你开告别会呢。”
可是威廉只来得及递给他一个“救命!”的眼神,就像阵风一样从他身边穿过了。
身后还跟着一个同样狂奔的表情狰狞的莱昂纳多。
斯皮尔伯格:“……”
其他人:“……”
“这是一种新的解压方式吗?竞速赛跑?”副导演问。
“或许?”编剧拉里·克莱默说:“但是莱昂纳多看起来有点可怕,我们不用帮一下威尔吗?”